前面我们其实已经讲了一些关于设备的知识了,从现在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的理解。
网络基础设施犹如交通枢纽,数据流经其中,由设备协调转发。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协同作用,确保数据在不同接口间高效传输,实现网络访问。
二、设备基础2.1网络设备硬件架构我们分别以高端和低端设备进行讲解:
基本框式设备包含如下板块:
线路处理单元(LPU)是设备上的关键模块,提供数据转发功能。它集成了各种速率的光口和电口,确保数据在物理网络中的高效传输。精简优化版:设备由主控板、接口板和交换网板构成控制管理平面。主控板:核心,控制整体功能。接口板:业务转发接入,分为全光口或全电口。交换网板:规划业务网板间的转发控制。
主控板交换网板业务接口板
盒式设备:盒式设备的各个业务模块并不是独立的硬件模块,而是集成在一个框内。
盒式设备
业务板块连接图:
连接
功能总结:
框式设备各个模块分为不同的单板,单板之间通过框式设备内部的连接进行通信。盒式设备内部集成了这些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同样也是通过内部连接进行通信。2.2网络设备逻辑架构网络设备架构三大平面:*数据平面:转发数据,确保网络连接。*控制管理平面:管理和控制网络设备。*监控平面:收集和分析网络性能数据。
逻辑架构层面
控制平面:设备的控制平面由主控板以及接口板的管理单元组成。
控制平面:系统的中枢神经控制平面管理着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协议处理*业务管理*路由计算*转发控制*流量统计*安全保障交换机的控制平面负责协调网络协议,提供数据平面进行转发的必要信息,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
控制平面负责路由计算、协议管理和网络控制。该平面由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上的管理单元组成。每个业务接口板包含管理、监控和转发单元,确保设备的顺畅运行和通信。
控制平面
转发平面(数据层面)作为交换机的核心功能,转发平面负责数据高速传输。它由交换网板和接口板组成,实现无阻塞内部交换。其关键功能包括:*数据报文封装和解封装*IPv4/IPv6/MPLS转发处理*QoS和调度管理*内部高速交换*统计数据收集
数据平面
监控平面负责监控设备整体健康状况,包括主控板、接口板和集中监控板。其功能是收集并统计设备和业务接口状态,为设备管理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监控平面对系统环境进行全面监控,包括电压、温度、风扇等,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单元故障时,故障隔离保护系统其他部分正常运行,避免进一步损坏。
监控平面
盒式设备原理基本一致。
三、数据转发流程设备处理报文分类:一种是业务报文、一种是协议报文。
作为数据转发枢纽,业务报文设备对报文进行高效转发,从一个接口进入,依据转发表项迅速将其传送到另一接口。网络设备接收协议报文时,会将其交给控制层面处理。控制层面分析报文,例如ARP,以确定适当的响应措施,包括回应请求、学习源MAC地址和IP信息。业务报文按转发表转发,流程简单。协议报文需判断是否使用IP,是否路由,以及封装/解封装等一系列处理,处理后转发。
交换网板将报文传输分为上行和下行路径:*上行:报文由设备接收,向网板移动。*下行:报文从网板转发,由设备发送出去。这种机制优化了报文传输,提高了设备性能。
上下行
.1业务报文处理数据报文高效传输:报文经上行接口处理,通过交换机总线传输至交换网板,再由下行接口板处理输出。仅需查表转发,无需主控板参与,实现快速数据传输。
业务报文转发
转发表项存储于控制层面,以优化网络性能。传统方式下,表项存储于主控板,每次转发需查询主控板,消耗主控板资源。优化方式下,主控板将表项下发至接口板,接口板直接查表转发,节约主控板资源并增强转发效率。
转发表项1转发表项2转发表项
一般高端设备性能高,为了提高转发效率,会存储在接口板上。
FIB表项
转控分离架构采用高端框式设备,将转发层面和控制层面分置于不同组件。控制层面组件(主控板)负责处理转发协议、维护转发表。转发层面组件(接口板)依据控制层信息独立完成转发,确保转发性能不受控制层负载影响。该机制确保了控制层高负载时,转发层仍能正常工作。
转控分离
.2协议报文处理控制平面负责处理关键网络协议,包括:*OSPF、IS-IS、BGP路由协议*ARP协议*STP协议*ICMP请求报文这些报文由设备接收,并上报至主控板上的CPU进行处理,确保设备网络功能的正常运行。
主控板CPU处理协议报文后,若需响应,将构造协议报文进行回应。典型的响应类型包括:*ARP请求:响应ARP回复*ICMP回声请求:响应ICMP回声回复
协议报文处理1协议报文处理2
网络设备架构:-硬件:主控板、业务板、交换网板,实现转发与控制分离。-逻辑:报文处理遵循转发表,业务报文进上行口,出下行口;协议报文需主控板处理后发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见解?-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和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1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