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注意长期沉迷网游竟会改变孩子大

导语:长期沉迷网游不仅会让孩子视力和身体素质全面下降,有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沉迷网络的孩子,他的大脑结构竟然跟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大脑结构非常相似。专家说,这是因为一个人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处于被动接受游戏信息的状态,长此以往,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长期得不到训练会极大的影响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图片来自新闻视频截图

今日话题:(全文字,阅读需4分钟,敬请评论)

1、是什么“抓住”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网游成瘾

2、沉迷网游的孩子,家庭有四个共同特点

3、对待网游,家长怎么做?

1、是什么“抓住”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网游成瘾

和我们普通人无法逃出大数据算法沉浸在短视频的愉悦中一样,对于孩子们来说网游的吸引力同样无法抵御。更加直观的比喻,就像是社交平台上原本沉默寡言的人也可能滔滔不绝、咄咄逼人一样。

网络的便利性、隐蔽性。网游就像是给了孩子一个隐匿的、和现实世界无关的“精神空间”,而且这个空间的获得基本上没有门槛,想要获得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孩子在这个“精神空间”内的表现,非常隐蔽不会被家长发现,同时在“空间”内还能够获得互动的刺激和愉悦。

孩子的控制力薄弱。部分孩子自控能力较弱,对于喜欢的事物容易沉迷,主观上有了想要玩儿的动机,无论在做什么事情都控制不住自己去想游戏所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较为激烈,激起孩子逃避的心理。也有的孩子为了“合群”,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玩网游,如果自己不玩显得格格不入,而加入玩游戏的队伍。更有部分家庭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因为父亲或母亲沉迷游戏,让孩子认为这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

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就会去寻找可替代的方式来进行满足,此时,隐蔽、便捷、有互动、令人愉悦的网络游戏就成为了逃避的首选。

图片源自网络

2、沉迷网游的孩子,家庭有四个共同特点

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家庭氛围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上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不了解。这种情况通常见于普通家庭,父母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有限,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支撑父母自己去学习互联网知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孩子每天抱着手机在“网上冲浪”,自己却无计可施。更无法和孩子找到共同话题进行有效沟通。直接导致了孩子沉迷,引导孩子无从下手的局面。

关系差。经观察大多数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只是维持在“维持温饱”上,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仅限于学习成绩、温饱问题,无论在线上还是现实生活当中都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小没有有效陪伴,长大更没有有效沟通,让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替代场景,这个场景中有同伴支撑和互动,有奖励和关心,相比较与现实生活中难得给自己发消息、聊天的家庭,游戏中到点提醒的人工智能显得更加亲切。

无法引导。还有部分家庭是父母根本还没有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没有进行引导,放任孩子玩网络游戏,认为只要孩子没有在外调皮捣蛋就万事大吉。但是这一类家长往往在发现问题之后的表现是最为追悔莫及的,因为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忽视,往往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表现在网络游戏的引导和管理上。

坏示范。都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上文所说,如果父母自己也沉迷网络游戏,那么孩子对于网络游戏的沉迷,就成为了一个“顺其自然”的结局。

亲子关系让孩子只想逃避

3、对待网游,家长怎么做?

网络游戏那么多,面对疯狂的大数据算法,家长尚且无法自控,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孩子把好网络游戏这一关呢?为了对孩子负责,父母应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游戏,在增加共同话题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拉进亲子关系,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家长简单试玩,确保游戏健康的基础上根据游戏年龄分级标准,推荐给孩子。

在以上基础之上,需要建立清晰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玩游戏前,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协商和引导,这样家长指导孩子在玩什么,也给孩子明确了能玩多久、在哪儿玩、什么时间玩。玩游戏不能一刀切,适度就好。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己不沉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家庭教育中的双重标准是孩子叛逆、反抗的根源,父母可以,孩子不可以,在孩子看来,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凭什么”,紧接着就是“我也要”。

高质量陪伴

当然最好的防沉迷方式,就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在不过分干涉孩子自由的情况下,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带领孩子一起探索现实世界,毕竟现实世界比虚拟世界精彩得多,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旅行,让孩子在现实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更多快乐,才能够让孩子不再躲避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逃避现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d/12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