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某某,男,51岁。年10月08日初诊。
主诉:腰痛伴下肢酸疼1年余。
现病史:缘于1年余前因经常从事重体力活出现腰痛,伴下肢酸软、疼痛,劳累后加剧,医院,查体见腰部叩痛,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腰椎CT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L3/4、L4/5),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卧床、牵引、针灸治疗后症状减轻,但腰痛等症仍反复发作,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求诊。辰下:腰痛,伴下肢酸软、疼痛,劳累后即作,口干,耳鸣,手足心热,纳差,身困思睡,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生地黄9g山药12g山萸9g牡丹皮9g
鲜铁皮9g知母9g黄柏9g菖蒲9g
远志9g陈皮12g谷芽12g麦芽12g
灯盏花20g丹参12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嘱其卧床休息。
二诊(.10.15):服上药七剂后腰痛减轻,余证皆缓,时感口干,纳寐可,小便正常,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生地黄9g山药12g山萸9g牡丹皮9g
鲜铁皮9g知母9g黄柏9g菖蒲9g
远志9g陈皮12g谷芽12g麻子仁15g
灯盏花20g麦冬9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三诊(.10.29):患者服上药后腰痛、下肢酸软等发作次数减少,口干止,耳鸣减轻,时感身困,纳寐可,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味:
生地黄9g山药12g山萸9g牡丹皮9g
鲜铁皮9g知母9g黄柏9g菖蒲9g
杜仲12g陈皮12g谷芽12g灯盏花20g
黄芪20g麦芽12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患者服上药十四剂后,腰痛大减,其后随证加减调理1月余,腰痛痊愈,诸症悉平,未再复发。
按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患者以“腰痛、下肢酸疼”为主症,结合辅助检查及既往病史,西医病属“腰椎间盘突出症”范畴,中医应属“腰痛”范畴。中医学认为腰痛可因外邪侵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先天不足而起,其病位多在肾,肾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为其标。《杂病源流犀烛·腰痛病源流》载:“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又言:“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可见肾精不足是腰痛的关键病机之一。
本案患者年过五旬,肾精渐亏,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则腰府失养,故见腰痛;患者经常从事重体力活,进一步耗伤肾阴,故见劳累后加重;肾主骨生髓,肾阴不足,骨节失养,加之阴虚则火旺,虚火伤津,进一步加重肾阴亏虚,故见下肢酸软、疼痛;阴虚火旺,耗伤津液,津液不能上乘舌面,故见口干;肾阴不足,清窍失养,故见耳鸣;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故见手足心热;腰痛日久则易耗伤正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首当其冲,脾胃不足,胃失受纳,故见纳差;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肢体、精神,故见身困、思睡,舌红少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之象。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故治当滋阴清火,方投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柏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方中生地黄甘寒质润,有滋阴补肾,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纲目》载山药可“益肾气,健脾胃”,故予甘平之山药,以健脾固肾益精;山茱萸,功擅补益肝肾,收涩精气;《本草经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故予牡丹皮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知母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黄柏苦寒,为肾经血分药,可清热泻火,配伍知母则清泄虚热之力倍增;鲜铁皮可滋养阴津;《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故予菖蒲以通利清窍,配伍远志则开窍之力益甚;陈皮味苦、辛,性温,可理气健脾;谷芽配伍麦芽一在消食健脾,二在促气血阴阳生化;腰痛日久,易生瘀血,故予灯盏花及丹参以活血化瘀通络,全方药味精简,共奏滋阴补肾,清热化瘀之效。
二诊之时,服上药七剂后腰痛减轻,余证皆缓,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予去麦芽及丹参;因其阴虚火旺,津液不能上乘,故时感口干,予加用麦冬以滋养阴津;虚火旺盛,下传肠道,肠道传导失司,故见大便干结,予麻子仁以润肠通便。
三诊之时,患者服上药后腰痛、下肢酸软等发作次数减少,口干止,耳鸣减轻,故予上方基础上去远志、麦冬,并加用杜仲以强壮筋骨;大便转常,予去麻子仁;时感身困,予黄芪、麦芽以补益中气,健运脾胃,以促气血阴阳生化。如此则肾阴的补,虚火得清,腰痛得止,诸症悉平。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yy/1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