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某,女,37岁,年10月13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1月余。
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胃脘部疼痛,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后,病情仍反复,今日求诊于吾师。辰下:胃脘部胀痛,食后即作,伴有身困,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小便正常,纳差,寐可,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12g白芍9g党参15g
木香6g姜半夏12g枳实12g
厚朴12g火麻仁12g鸡内金20g
甘草5g谷麦芽各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10.20):胃脘胀痛减轻,大便已通,但仍干结,舌淡苔白,脉沉。于上方基础上加郁李仁15g,更进7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10.27):胃脘部胀痛大有缓解,仍伴有大便干结不畅,身困,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党参、甘草、鸡内金,加黄芪20g、五灵脂9g、石斛12g,续服七剂后,诸症皆缓解,守方随症加减月余,巩固疗效,取效甚佳。
按语:本案患者以胃脘胀痛为主,辨病为胃痛,辨证为肝郁脾虚之证。肝主疏泄,调畅脏腑气机,《读医随笔·卷四》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郁结,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见有胃脘部胀痛;肝郁脾虚,运化失职,故在饮食后胃脘部疼痛即作;脾失健运,气血乏源,湿浊内生,气虚湿困,肢体失养,故见身困、疲乏;肝气郁结,气行不畅,且久而化火,灼伤津液,致大肠传导失司,故见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观其舌脉,亦为肝郁脾虚之象。
吾师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行气通便。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此方可认为系四逆散与六君子汤加减而来,其中四逆散是用于调和肝脾的基础方剂。方中柴胡、白芍系常用药对,两者相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敛阴和营,加用木香,增强疏肝解郁之功;党参健脾益气;用姜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散结;枳实、厚朴同用,消积化除湿,下气除满;火麻仁味甘平,润肠通便,兼可补虚;谷芽、麦芽、鸡内金合用健脾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兼补益脾气。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气,健脾益气,和胃通便之功。
二诊时患者胃痛已减缓,知药已中的,故守方继续治疗,因仍有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沉。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郁李仁增下气润肠通便之力。三诊时患者胃痛已大减,发作次数减少,诉仍有身困,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胃痛日久,瘀血内生,故易党参、甘草为黄芪,并加五灵脂活血散瘀,以加强补气健脾、行血止痛之力;并易鸡内金为石斛,以益胃生津,助润燥通便。药后诸症缓解,继续调治巩固月余,胃痛之疾渐消,疗效满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oac.com/wyzz/11567.html